盐碱地,终于长出“甜美生活”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陈疆林
“在芦笋基地干活,每月收入超4000元。”10月13日,阿克陶县加马铁热克乡巴格拉村村民阿依古丽・阿不都热依木,一边在芦笋地里弯腰起垄,一边笑着向记者说。
阿克陶县光照条件得天独厚,但土壤盐碱化严重。2023年10月,江西援疆农业“小组团”干部人才和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深入阿克陶县8个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发现当地气候契合芦笋耐旱的特性,这为特色种植带来了新可能。
自此,一项涵盖芦笋、辣椒、芝麻等特色农作物试验田工程正式启动。
2024年4月,占地120亩的综合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在巴仁乡库木村建成,200座大棚与露天试验田同步推进建设。
柔性援疆技术人才黄向荣带领团队把实验室“搬”进田间,每天记录气温、湿度、作物生长数据,用精准数据为芦笋生长“保驾护航”。
来自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农业农村局的廖海生不仅协助推进阿克陶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的档案数字化工作,还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逐一进行文档编号、档案扫描处理和装订归档。
在一众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从江西引进的“兴国1号”“井冈红”芦笋、“赣椒19号”辣椒、“赣芝9号”芝麻,在阿克陶县的土地上顺利通过“适应性大考”。
“经过培育,‘赣芝9号’千粒重达3.2克,油脂含量达56%,比普通芝麻高8个百分点。”江西援疆专业技术人才许煜峰说。
试验田的成功,彻底打破了村民“戈壁种不出好庄稼”的固有疑虑。
江西援疆干部、阿克陶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晓祯说:“芦笋采收季,每天1000公斤鲜笋经冷链物流直达香港市场,预计亩产值达7000元;辣椒成熟后,鲜椒直供喀什商超,亩产值约4500元;芝麻收割后,经当地合作社初加工成香油,预计带动芝麻亩产值达3800元。这是我们团队试验的初步成果。”
实打实的收益,推动了试验田向规模化产业升级。2024年10月,江西国康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阿克陶县签约,同步推进农作物扩种计划:在加马铁热克乡,芦笋种植面积扩展至3000亩;新增辣椒大棚200座;芝麻已完成试验种植验收。
与此同时,当地育苗中心建成投用,芦笋、辣椒、芝麻种苗自给率达90%,每亩种植成本降低120元。

阿克陶县加马铁热克乡的芦笋种植基地。全文兵 摄
产业多点开花,民生福祉也跟着“升温”。基地创新推出“地租+分红+多岗位就业”模式,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加马铁热克乡巴格拉村村民玉素普艾买提・玉素因以前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如今转型为芦笋种植基地长期技术管护人员后,工资是原来的三倍多,“家里的房子刷了新漆,我还买了电动三轮车,前不久刚给女儿买了新书包,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他高兴地说。
曾经“种啥都难长”的盐碱洼地,如今已是一派丰收景象。在江西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推动下,阿克陶多元农作物试验田正加速向全产业链延伸。
“我们不仅在阿克陶种出了‘金笋、红辣、黑芝’,更种下了产业‘造血’的种子。”江西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产业就业组组长刘典雅表示。按照规划,到2027年,阿克陶县将建成“1万亩芦笋、500座大棚辣椒和500亩芝麻”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高原有机芦笋产业带、优质辣椒供应基地、特色芝麻种植区,让盐碱地持续结出“致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