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破题“内卷式”竞争重在真招实策
侯辉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有多迫切?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部署,到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重申要求,不到一年,中央层面多次聚焦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传递出破除市场障碍的坚定决心。在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破解“内卷”困局,将在很大程度上为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
“内卷式”竞争与良性竞争有着本质分野。良性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催化剂”,而“内卷式”竞争是无意义的内耗,最终陷入“多败俱伤”的恶性循环。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守规则、促升级,后者越边界、设梗阻,所以说,必须鼓励正当竞争,坚决整治“内卷式”竞争。
“内卷式”竞争的危害已渗透经济发展各层面。从微观看,企业为压低成本陷入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甚至相互掣肘,扰乱市场秩序;从中观看,一些行业因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或疲于盲目扩张,致研发投入萎缩,既破坏整个行业生态,也严重影响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宏观看,一些地方违规出台税收优惠、用地补贴等政策,干扰了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与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背道而驰。“内卷式”竞争已产生了“劣币逐良币”等诸多不良后果,长期放任必将迟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内卷式”竞争难以根除,缘于多重因素交织。既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有的企业突破行业自律与监管底线;也有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习惯依赖价格战;还有部分行业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导致的供需失衡;更有地方政府政绩观、发展观错位,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种多主体、深层次的成因,决定了整治工作必须系统发力。破解“内卷”困局,需构建多维度综合整治体系,拿出真招实策。
立法先行是根本保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精准靶向整治,明确禁止平台强制经营者低于成本销售、大企业滥用优势拖欠账款等行为,为市场竞争划定了“红线”。同时,加快推进《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落地,对地方招商引资中的违规优惠政策开展专项抽查,从源头上遏制政策“内卷”。
监管协同是关键支撑。市场监管部门应分领域开展集中整治,严厉打击低价倾销、虚假宣传等乱象,通过典型案例曝光形成震慑。这方面新疆已迈出实践步伐,比如今年组建了自治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构建“兵地统一”公平竞争审查体系,从源头上清理妨碍统一大市场的各种“路障”。
产业升级是核心路径。引导企业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如新疆依托资源禀赋推动棉花产业质量提升,通过统一补贴政策和质量追溯体系,让“新疆棉”成为产业名片。同时鼓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盟,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倡导的“不搞低于成本投标”自律准则,推动行业从“比价格”转向“比技术”。
制度创新是长效之策。优化地方政绩考核体系,提升研发投入等质量指标权重,遏制追求短期政绩冲动。此外,建立跨区域产业协同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
整治“内卷式”竞争,本质是打造公平竞争生态。随着法治保障不断完善、监管手段更加精准、产业活力持续激发,“内卷”带来的市场梗阻必将逐步打通。只有统一大市场的“脉络”越来越畅通,中国经济才会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