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新疆|从“刀耕火种”到“腰站子”品牌面粉

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7月10日摄)。何龙 摄 图片由新疆图片库提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在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党总支书记唐培科的电脑相册里,有两张照片让他记忆深刻。
其中一张照片的拍摄日期是2011年,画面里,村民在收获后的玉米地举着铁叉往四轮拖拉机上装玉米秸秆;另一张照片拍摄于今年麦收时节,画面里,一片广阔的“麦海”遍地金黄,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同步进行采收作业,一幅现代农业采收场景跃然眼前。
“这两张照片,可以说是腰站子村这些年来发展变化的生动写照。”唐培科说。
奇台县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而腰站子村又以小麦高产优质闻名,素有“麦村”美誉。但是十多年前,腰站子村和别的村子没有太大区别。那时,腰站子村的耕地七零八落,村民各种各的田,种植作物多而杂,种地成本高、亩均效益低。
如何把一粒小麦做成富民强村的大产业?这是唐培科和腰站子村的干部群众一直探索的问题。
2009年,腰站子村成立奇台县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将全村土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让一家一户的“小田”变成一块“大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由此,腰站子村443户村民变成合作社的股东,大家共种“一块田”,村民土地入股合作社有土地流转费,在合作社务工有劳务费,年底还有分红。
该合作社围绕小麦等农作物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种植效益不断攀升。近些年,腰站子村又围绕“全域绿色、部分有机”的目标,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小麦、特色小杂粮等作物种植,促进农业种植向优质高效迈进。
在腰站子村,一粒小麦从种植到收获,只是走出了价值链条中的第一步。
2020年,村合作社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一座大型面粉加工厂,年加工能力7万吨,腰站子村及周边的小麦原料全部实现就地加工和转化增值。有机小麦加工成面粉后,又被继续深加工为手工有机拉面,完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全产业链闭环。
前几年,村合作社投资创办的新疆丰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村里绿色、有机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加工绿色和有机面粉、手工有机拉面、绿色食用油和绿色杂粮等4大类、40多个品种的“腰站子”系列农产品。随着产业链的延伸,腰站子村农产品附加值也在不断提升。
“在市场上,我们‘腰站子’品牌有机面粉每公斤能卖到20元,价格高出普通面粉很多倍,已成为市场上的名牌货!”唐培科自豪地说。
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腰站子村又开始在农旅融合发展上大做文章。村里先后建成了小麦博物馆、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乡村振兴实训基地、麦田公园、特色民宿、有机农产品观光工厂等旅游景点。一时间,这个因小麦而闻名的村落,又变身为乡村旅游“打卡地”。
从绿色、有机小麦的种植,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再到农旅结合、乡村旅游的兴起,腰站子村不断完善“接一连二带三”的三产融合绿色产业链,让一粒小麦实现了价值倍增,促进了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也稳步提升。2024年,腰站子村各产业总产值达5.1亿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0600元。
从粗放种植到集约经营,从传统耕作到科技护航,从低效产出到优质高效,从种植为主到三产融合,从初级产品到价值倍增,这不仅是腰站子村发展变化的写照,更是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我们还要不断延伸绿色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做强农民增收链,以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让我们腰站子村人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唐培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