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南疆“家门口的大学” 自治区政协为推进南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集智聚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自治区持续推动南疆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实现了本科教育全覆盖的历史性突破。一座座现代化大学校园拔地而起,为南疆青年打开了成长成才的广阔天地。
站在新起点,南疆高等教育正从“全覆盖”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实现从“规模扩展”到“内涵提升”,激活区域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自治区政协近日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加快推进南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带着一线调研成果,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沟通交流,共议对策建议,为办好南疆高等教育聚众智、汇合力。

喀什大学。资料图片
立德树人
筑牢思想根基
会前,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走进南疆11所高校开展实地走访、分类分众访谈交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研究分析,为开好这次会议打下扎实基础。
会上,大家用数据说话、以案例为证,围绕会议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喀什大学,“人人会跳新疆舞、人人会打太极拳、师范生人人会写毛笔字、人人会唱5首以上爱国主义歌曲、人人会讲5个历史英雄人物故事和先进人物故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族师生在文化浸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我认为需要重点抓好思政课堂、体验学堂、文化讲堂这‘三个课堂’。”自治区政协委员、喀什大学党委书记丁邦文说。
他建议,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加强“课前五分钟”思政微课建设,通过鲜活案例、生动表达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同时,依托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等资源,开辟第二思政课堂,让师生感知时代发展,深化思想认同。还可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经典剧目进校园等,以文化人,增进各族师生“五个认同”,守牢校园意识形态阵地,夯实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固边兴疆服务。自治区政协委员、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肖涛认为,推进南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围绕“让学生毕业留疆、扎根南疆”提升育人成效。要办好精品思政“第一课堂”,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挖掘专业课程育人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南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将基层实习实践纳入学业评价,共建高质量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与南疆的情感联结。还要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宣传留疆毕业生事迹,推送展现南疆魅力的影像内容,拓宽育人场域,让学生“脚下有根、眼中有光、手中有技”,努力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时代新人。
优化布局
强化专业与产业适配性
“当前,南疆高校在办学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照区域发展需求,仍面临办学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优势不够凸显、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俊浩的发言直指关键。
在刘俊浩看来,破解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他建议,科学编制《南疆“十五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并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按照“分类发展、特色突出”的原则,重点发展应用型、技能型大学。通过“一校一案”编制学科发展规划,让每所高校都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契合南疆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科技学院原院长姜锡明在调研中发现,南疆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占全疆总量的49.9%,但相关专业设置较少,绿色农业、生态修复等符合南疆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专业布局也明显滞后。他建议,积极推动南疆高等教育纳入国家“十五五”教育规划,设立南疆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服务当地产业的优势专业;强化自治区层面统筹协调,编制专项行动方案,突出分类发展与错位布局,科学配置学科专业资源。
与此同时,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通过定期评估构建“能进能出”的预警与退出体系,增强南疆高校内生动力。加快编制南疆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目录,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和专业课程内容更新等,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以学科内涵升级赋能区域发展。

9月12日上午,新疆和田学院校园内,2025级新生在报到。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摄
引育并举
建强师资力量
推进南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师资队伍是核心支撑,治理能力是重要保障。
近年来,南疆高校持续扩大师资招聘规模,专任教师总数实现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但优质师资供给仍需加强。
“要加快建设顺应南疆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师资队伍。”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教研室主任梅拉·哈万建议,一方面发挥疆内重点高校优势,开设定向培养师资班,采取本硕博连读等模式储备优质师资。另一方面,用好援疆教师、银龄教师等资源,有计划地为新组建高校培养高素质教师,帮助本地专任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这一“引育结合”的思路,已在南疆高校落地实践。新疆和田学院成立一年多来,就有复旦大学、天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对口支援该校,把先进理念、成熟机制和优质资源输送到南疆;在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校区,江苏、江西两省21所高校开展对口支援,专家常驻校区,通过“传帮带”提升本地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建议持续构建长效援疆机制,推动南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呼吁,加强援疆资源统筹规划,深化东西部高校协同,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援疆从“一省包一校”向“一省链一产业”升级,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还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提升南疆高校内部治理能力。”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建仁建议,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决策议事机制,选优配强高校领导班子,构建以高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内部制度体系,厘清权责边界,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
座谈会上,委员们的发言既切中问题要害,又提出务实对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认真倾听记录,与委员们深入交流互动。大家一致认为,推进南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相信随着教育强区建设扎实推进,南疆高等教育将更加枝繁叶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