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石榴红——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欧托哈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娜
她在桃李年华,跟随身为护边员的丈夫来到边境一线,成了守边的“娘子军”。在巍峨的阿拉套山脚下,她用半生岁月书写着对祖国无尽的热爱,犹如一颗“石榴籽”,在国境线上传递民族团结情。
她叫欧托哈,是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队护边员,不久前,在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获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欧托哈的故事要从35年前说起,那时她21岁,是一个城里姑娘,刚和护边员欧龙巴依尔喜结连理。当许多人以为,男方会放弃护边跟随女方定居城市的时候,欧托哈却作出了让人意外的决定:辞掉工作,跟着丈夫去巡边。

欧托哈和丈夫欧龙巴依尔在巡边路上。山超 摄
欧托哈作出决定前曾权衡过,欧龙巴依尔一家三代人接力护边,他18岁就接过父亲的马鞭奔驰在边境线上放牧、巡逻,叫他如何割舍?更何况他的工作很有意义。
“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放牧、护边,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我都很熟悉,也很有感情。”欧龙巴依尔说,他非常感动、感谢妻子支持他、陪他一起守边、护边。
扎勒木特乡的边境线占温泉县的一半,蜿蜒盘旋在巍峨的阿拉套山深处。欧托哈说,现在巡边的柏油路一直修到山脚下,路况很好,护边员们基本上都是骑摩托车去,只有一些崎岖的山路需要徒步攀爬。挑战来自大自然,路上会时常出没狼、棕熊、雪豹等大型野生动物,夏季暴雨、冬季风吹雪说来就来,有的巡逻点位海拔3000多米,容易引发胸闷、头疼等高原反应。
不论天气多么恶劣,巡边护边的脚步不曾停歇。欧托哈记得,有一年下暴雪,护边巡逻小组几班倒,顶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不停走,硬生生在厚厚的积雪中踏出一条小路。巡逻回来时,大家头上、睫毛上、口罩上结满冰碴子。护边员姐妹们看着彼此不愁反笑,乐观地说:“这下省了睫毛膏。”
在常人看来,在远离人烟、自然条件苛刻的山区放牧、护边,收入低、很枯燥。家人和朋友多次给欧托哈夫妻介绍城里的工作,都被婉拒了。在岁月流动中,欧托哈把护边当成事业,把边关生活过成了诗,一首歌咏民族团结的诗。
夫妻执勤岗要长年累月驻守在边境一线。执勤房是一间不大的屋子,厨房和其他护边员共用。欧托哈将分配给他们夫妻二人的执勤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在房前屋后种了各种蔬菜和苹果树。
小小执勤房是个欢乐的大家庭,居住着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5个民族的护边员,有好几对夫妻。欧托哈作为护边“娘子军”的领头人,照顾家庭之余,竭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不同民族的护边员在一起从事热爱的事业,什么都好,唯有一件事略有不足。大家起初因为国通语说得不好,交流时会因为发音错误闹误会。欧托哈在队伍中学历最高、国通语最好,她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大家自学,通过看新闻联播、爱国主义电影,一起学习交流、提升团队凝聚力。
每年暑假,执勤房会迎来护边员的孩子们。欧托哈在执勤房的院子里开辟“小护边员课堂”,教孩子们用石子摆中国地图,给他们讲家乡在地图上的位置,用民歌的旋律哼唱守边故事,带孩子们去走父母的巡边路……年复一年,“小护边员课堂”在许多孩子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在扎勒木特乡,欧托哈的事迹感染着许多人同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其中就包括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博州边境管理支队扎勒木特边境派出所的戍边民警们。
每当有新警入列,扎勒木特边境派出所都会组织老民警带着新民警到执勤房,听欧托哈讲护边员接力守边的故事,帮新警迈好入警第一步。民警们还经常和欧托哈夫妇等护边员联合巡逻踏查,一起给界碑描红,在海拔最高的界碑处重温入党誓词、同升一面国旗。
“一个个具体行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警们的家国情怀更浓厚了,自觉扎根边关,守护祖国边疆安宁。”扎勒木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李剑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