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书写“民族团结答卷”——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赵志国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
作为第十一批河南援疆骨干,哈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志国这些日子反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将这份指引,细细描摹进下一步援疆工作的规划图中。

10月25日,赵志国在办公室处理公务。图/本人提供
赵志国的公文包边角微微磨损,里面除了文件,还躺着一本厚厚的调研笔记。2023年,当他踏上哈密的土地,笔记本扉页便郑重写下一行字:输血更要造血,口号不如走心。
初到哈密,赵志国一头扎进基层。当地医院的医生向他倾诉:“最缺的不是设备,是能长久留下教真本事的人。”这句话像一枚石子,在他心里激起涟漪。农业园区、学校、工厂车间……他用脚步丈量需求,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技术空白与人才渴望。
很快,一场场“组团式”支援座谈会相继召开,柔性引才方案破土而出。农业专家奔赴乡村,帮牧民改良牛羊品种;水利规划师深入田间,为焦渴农田引来“及时水”;交通工程师日夜攻坚,啃下了老城区道路改造的“硬骨头”。赵志国牵头协调681万元援疆资金,联动54家单位1324名柔性援疆人才,为哈密串起急需的人才链。
最让赵志国心潮澎湃的,是陪同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张新友调研时,张新友紧握他的手,目光灼灼:“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哈密的戈壁上!”
不久,“中原院士专家哈密行”活动启动,14位顶尖学者受聘为哈密发展顾问。赵志国推动成立的哈密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也因其创新模式被列入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展示案例。
面对哈密长远发展需求,赵志国深刻认识到,“输血”不如“造血”。他将人才培养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了“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父带徒弟”的传帮带机制,633名来哈专家与本地干部结成了紧密的师徒对子,实现了1.7万人次的精准培训与能力提升,将外援力量转化为内生动力。
为打破短期培训瓶颈,他推动115名哈密干部赴河南跟岗锻炼3个月,1018名乡镇干部跨山河“取经”,把“河南经验”转化为“哈密办法”。
伊州区一棵树村的村民至今记得赵志国蹲在田埂上的样子。为了提升村民收入,赵志国协调推动张新友院士团队,在哈密建起农业科技小院。
专家带着村民种出“金果果”,人均年收入从2.1万元跃至2.6万元。村支书逢人便夸:“赵部长送来的不是技术,是咱村的幸福密码。”
“爸爸,我和新疆同学吐鲁洪结对子啦!”去年国庆节,儿子从河南打来电话,声音雀跃。
电话这头,赵志国眼眶发热。他不仅自己常带同事探望结对亲戚,更将“结对子”的种子播撒开来。
在哈密,他积极推动实施援疆干部人才“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促成162名援疆干部人才与当地家庭“结对认亲”。医院里,河南医生手把手教当地青年医师操作新设备;学校里,孩子们围着河南老师学包饺子,笑声融进面团里。
除了人才培养、科技致富等方式以外,赵志国还意识到,文化是滋养团结的沃土。
河南是文化大省,赵志国发挥文化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当地中小学,从河南来的老师常年在哈密支教,将豫剧、少林拳、太极拳等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日常,同时也将热情的维吾尔族舞蹈和绚丽的艾德莱斯绸带回中原。
在豫哈第三实验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成了学生最喜欢的地方,这里有“山河相望 豫哈情长”“文化交融 弘扬传统”等多个主题的展览。援疆教师们常在这里给孩子们讲述历史知识、成语典故和感人故事,老师们讲得用心、学生们听得投入。
赵志国还请来“时代楷模”阿布列林·阿布列孜当党校特聘老师;用“焦裕禄的故事”串起民族团结的情谊;协调河南中医药大学组建“援疆中医团”,让哈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有人问赵志国,民族团结是什么?他指着葡萄架下共舞的各族群众说:“是孩子的笑声、村民的丰收、医生额头的汗珠。”
如今,赵志国仍在戈壁绿洲间奔走,那些因民族团结而绽放的笑脸,早已汇成豫哈团结最温暖的注脚——如石榴籽紧抱,似天山雪水长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