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红色收藏里的民族深情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丽娜
在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在天山北麓的晨风里,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这位哈萨克族汉子,当地几乎无人不识。
有人曾不解地问:“巴哈提别克大哥,你这些年为什么要为这些旧物件耗费这么多心血?”他那张晒得黝黑的面庞上,笑容淳厚得像脚下的土地:“因为它们是我们各族兄弟姐妹曾经一起奋斗、一起生活的见证——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在我们所有人的血脉里。”
一腔热血 收藏时光印记
在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那间简朴甚至略显拥挤的小屋里,时光仿佛被特别珍藏了起来。墙上排列整齐的泛黄报纸,如同精心装裱的历史画卷;玻璃柜中静静陈列着旧时的徽章、文件、工作证,每一件都被擦拭得清晰洁净;角落搁置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类书籍,有些封面已显褪色却纤尘不染。一叠叠资料记录着可可托海这座“功勋矿”的奋斗史诗,无声讲述着各民族建设者在此洒下的汗水与深情。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被他视若珍宝,是他小心翼翼拾起并妥善保管的珍贵历史碎片。
这些沉甸甸的收藏,是他用几十年光阴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他踏遍矿区的角落,走访无数老矿工家庭,在褪色的记忆里耐心打捞那些可能湮灭的过往。当遇见对那段历史了解颇深的老者,他常常捧着笔记本专注聆听,有时甚至顾不上喝一口主人家递上的热茶。他谦逊地称呼这些老人为“老师”,恳请他们讲述故事细节并留下珍贵的签名。书柜深处,一本本厚薄不一、字迹各异的签名簿,凝聚着众多老建设者们对他这份执着的认可与托付。
红色珍藏 化为团结薪火
每一件藏品,对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而言,不仅是历史的凭证,还蕴含着能够点燃心灵的力量。他深信,这些实物所承载的精神光芒,足以照亮人们内心的认同与凝聚之路。他不仅自己反复研读,更热切地要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真切感受到这份炽热的过往。

为此,他认真整理矿区发展的关键脉络、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并誊抄在特制的展板上。这些自制展板成了他流动的“红色课堂”。他带着它们进学校、入社区、访牧区毡房。在小镇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围着他,听他讲述矿工们如何肩并肩、克服万难的往事;在牧民的毡房里,炉火映着大家专注的脸庞,他展示着老照片,深情讲述照片背后不同民族工友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他讲得动情,常常眼中闪烁晶莹的光,声音却温暖而坚定:“看看他们当年,再难,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啊!” 每一次讲述,都如一颗饱满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听众心中漾开理解与亲近的涟漪。
小镇街巷中,遇到谁家有事,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总会停下脚步帮上一把;邻居间偶有小摩擦,他那温和的话语常常成为化解疙瘩的“调和剂”;街上遇见不同民族的朋友,他亲切的招呼声总是带着暖意。社区老人哈斯木动情地说:“巴哈提别克就是我们街坊邻居最亲的人,有他在,心里就踏实、就暖。”
荣光时刻 映照不变初心
10月16日,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现场灯光璀璨。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荣誉称号授予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加斯木汗时,掌声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他身着整洁的服装缓步上台,神情庄重。胸前那枚党员徽章在聚光灯下映射着沉静而明亮的光泽。
回到可可托海,回到他守护的“红色小屋”,一切如常。
晨光熹微中,他又俯身于桌前,指尖小心地抚过一张新收集到的、几乎辨认不清字迹的老生产记录单。他仔细辨认着,不时提笔记录。窗外,小镇已渐渐苏醒,不同民族邻居的问候声、孩子们上学的嬉闹声交织流淌在街道上,像一首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晨曲。
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抬起头,望向窗外那片熟悉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街景,脸上浮现出安然而深邃的微笑。
记者手记:
在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的斗室之间,冰冷的玻璃柜内封存的是炽热的往事,泛黄的纸页间跳动着滚烫的心声。时光变迁,可可托海矿坑的轰鸣声已在历史深处沉寂,但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却以一位平凡守望者的身份,用珍藏的微光,重新点燃了过往岁月的温度。
他守护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民族间手足情谊永不熄灭的灯塔。这微光穿越尘埃,照见昨天并肩跋涉的足迹,也映亮今天守望相助的笑脸。在阿勒泰广袤的大地上,正是无数如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般朴实的守护者,用最日常的坚持,把“团结”二字熔铸于生活的肌理,成为山河间最坚韧的纽带——当无数微光汇聚,便足以辉映共同家园的辽阔天际与永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