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河劳动力转移协会党支部引领农牧民走增收路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玮璇)金秋时节的青河县阿格达拉镇,万亩大田铺展成金色画卷。籽粒玉米在风中翻涌着绿浪,一旁的马铃薯地里,农机轰鸣穿梭,农户们弯腰捡拾、装袋,丰收的欢笑声在田野间回荡。这里正迎来收获季,而每年的春秋农忙时,这片土地都会掀起“用工热潮”,高峰期用工量达十万人次。

劳动力转移协会阵地休闲设施。
放在以前,这十万人次的用工需求,全靠各乡镇、种植户或劳务经纪人“各自为战”。无序输出和权益无保障的问题,像两块石头压在务工者心头。“我们找活儿全凭运气,工钱发放也不及时……”曾靠打零工为生的叶力米斯·赛肯说。
为破解难题,青河县人社局牵头“搭台”,联合737家用工企业、4家劳务派遣公司、51个村级劳务服务站,统筹103名劳务经纪人,组建劳动力转移协会。可劳动力转移涉及多方主体,协会很快便遇到了统筹协调难、资源整合弱等问题。
“现在好了,有了组织,我们能随时找到活儿,工钱也能及时拿上。”叶力米斯·赛肯说。

劳动力转移协会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破解了这一难题。青河县委组织部指导、社会工作部推动、人社局配合,为协会建起了党支部。从此,这个新社会组织有了“红色核心”,一张“县委统筹、部门协同、支部落地、驿站延伸”的组织网,开始在青河大地铺开。
党支部一成立,就把“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刻在心里,一手抓摸底、一手抓服务,形成了“摸底—培训—就业—维权”的闭环。
摸家底是第一步。党支部联合乡镇就业驿站,组成“摸排小分队”,从田间地头走进农牧民家中,核对外出务工信息,动态更新劳动力台账;同时,主动对接行业主管部门,“访企拓岗”跑遍工业园区、重点企业,把用工需求一一记下,做成清晰的“就业岗位清单”。两个底数摸清了,就业服务才有了“准星”。
提技能是关键招。针对务工者自身存在的短板弱项,党支部把培训课堂搬到了厂房车间、田间地头。“工前一刻钟”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景课堂”练沟通技巧;应急、消防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用真实案例敲响安全警钟;联合技工学校开“订单班”,电工电焊、农机操作等29期实操课,让800余名务工者握稳了“技能钥匙”。
搭桥梁,让岗位“找上门”。培训结束后,党支部打起了“线上+线下”组合拳:抖音“直播带岗”单场吸引3000多人互动,“春风送岗”把560名持证者“点对点”送进企业,14场招聘会让1600余人找到工作。对就业困难群体,党支部还对接国有企业“兜底”,不让一个人掉队。
保权益是定心丸。为了让务工者安心,党支部把工作做在前面:事前和用工单位谈好报酬,集中签合同;事中安排专人对接工会、司法部门,随时提供法律咨询;事后协助处理劳务纠纷、工伤赔偿,30起维权案例的成功解决,让“干得放心、拿得安心”成了常态。
如今,走进协会阵地,二楼的饮品区飘着奶茶香,务工人员站在张贴用工需求的公示栏前交谈着;平价食品区的货架上摆满生活用品,共享劳保角的手套、安全帽整齐排列——协会党支部把服务点建在居民“家门口”,让温暖触手可及。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党支部联合农投公司打造的19公里农旅观光线路。中草药花海随风摇曳,马铃薯花田铺就紫色地毯,本草探源体验馆里,游客正听着讲解员介绍本地作物;一楼的展示墙上,用“AI+动漫”还原的产业工人、劳务经纪人故事鲜活生动,叶力米斯·赛肯从“风滚草”般的零工,成长为带动60余名脱贫户就业的劳务经纪人,他的蜕变故事,成为很多人奋斗的榜样。
截至目前,青河劳动力转移协会党支部已转移劳动力13万人次,总产值达6.3亿元,人均纯收入2.13万元。
“下一步,协会党支部将给劳务经纪人‘充电’,提升其专业水平;给农牧民‘打气’,用宣讲会、致富故事打破‘守土’观念。这座建在戈壁滩上的‘红色就业桥’,正带着更多青河人走向更加美好的康庄大道。”青河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袁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