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百年 “户儿家”:从40余户到3000人 书写民族交融共生传奇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明奇 董发勇
清末年间,甘肃、山西、陕西的40余户汉族群众迁居至新疆阿勒泰市红墩镇,被当地哈萨克族居民亲切称为“户儿家”。百余年间,“户儿家”与周边各族邻里守望相助、携手同行,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为如今的3000多人,用岁月沉淀的真情,演绎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佳话,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典范。

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的 “户儿家” 民俗陈列馆,迎来了今年第 375 批客人。
10月14日,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的“户儿家”民俗陈列馆内,暖意融融。当日,这里迎来了今年第375批客人,聆听“户儿家”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陈列馆中,一台带着明显岁月痕迹的简易打绳机静静“伫立”,木质部件上的纹路仿佛在诉说过往——它曾见证“户儿家”与各族群众一同劳作、彼此帮衬的温馨场景,如今更成为镌刻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厚情谊的“实物档案”,生动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以前条件苦,拉柴火、拉草、拉麦子全靠绳子,那时候没有机器,全靠人工。不管谁来求助,爷爷从不拒绝,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乡亲,都会帮忙做绳,做完也不会提钱的事,那时候大家都讲究互帮互助。”民俗陈列馆创办人李红秀回忆道,“爷爷的好传统不仅传给了公公婆婆、叔叔婶婶,作为第三代的她,也一直坚守并传承着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

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的 “户儿家” 民俗陈列馆,迎来了今年第 375 批客人。
在陈列馆的墙面上,一张张黑白照片封存着永不褪色的民族交融情谊。这些定格瞬间,既是“户儿家”与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的生动注脚,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内涵,在每一道光影中清晰显现。
“这张是民族大团结的照片,里面有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朝鲜族、俄罗斯族八个民族的乡亲。照片里有我的爷爷、叔叔,还有我和我的孩子,我们家已经传承了八代人,这张照片里就有七代。” 李红秀指着照片,言语间满是自豪,“这就是文化代代传,是我们民族团结的家风家教传承。”

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的 “户儿家” 民俗陈列馆,迎来了今年第 375 批客人。
回望“户儿家”的百年历程,其背后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这份民族情谊并非外力强加的“刻意之举”,而是源于“过日子要互相帮”的朴素初心,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自然形成的情感共鸣;它也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历史标本”,而是跟着生活一同成长、不断续写新篇的“动态故事”。如今,“户儿家”民俗陈列馆已拓展为文化大院,各族村民常常聚在这里做手工、聊家常,欢声笑语间,“户儿家”的故事也成为阿勒泰地区民族团结的鲜活缩影,继续书写着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新篇章。